鳳凰財經訊 28日,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刊載采訪美國大學教授魏德安節(jié)選。魏德安(Andrew Wedeman)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的教授,15年來一直研究中國的腐敗問題。他解釋了中國的腐敗與經濟增長何以能夠并存。
以下是文章節(jié)選:
隨便讓一個人列出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腐敗永遠名列前茅。但盡管貪污腐敗現象猖獗,中國經濟仍持續(xù)增長。
《華爾街日報》:腐敗現象一般來說都是與經濟的低速增長相伴而生,但中國卻不符合這個模式?
魏德安: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實施經濟改革后,腐敗現象愈演愈烈,而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率卻遠高于世界平均經濟增長水平。于是中國也就成了一個謎:為何日益猖獗的腐敗現象沒有造成其經濟增速下降?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的腐敗現象與別國一些最嚴重的掠奪式腐敗有類似之處,而那些國家猖獗的腐敗問題已對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華爾街日報》:您能談談韓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的“發(fā)展型腐敗”與中國“掠奪式腐敗”之間的區(qū)別嗎?
魏德安:“亞洲四小龍”實現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一個骯臟的秘密就是,它們都是建立在腐敗基礎上的發(fā)展型國家。也就是說,資金從商業(yè)領域流入執(zhí)政黨手里,然后執(zhí)政黨再將其分配給在政治上堅定支持自己的人和選民,以打造穩(wěn)固的執(zhí)政聯盟。
中國的情況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共產黨不依賴私營行業(yè)的資金支持。韓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在經濟發(fā)展上取得成功,少不了非法錢財的支持,而中國的腐敗問題則符合腐敗的標準定義,即濫用公共權力以謀私利。
《華爾街日報》:您的意思是,中國實施經濟改革為腐敗在更大范圍的滋生創(chuàng)造了新機會?
魏德安:中國的經濟改革說到底,就是產權從國家向市場轉移的問題。
這些資產的名義價值常常遠低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因此,如果買家能以政府設定的低價拿到這筆資產,那么只要將資產控制權轉售給第三方,就可以獲得暴利。
由于存在巨額暴利,所以政府官員在把國有資產控制權轉給第三方時有著強大的索賄動力,而買家也愿意從預期暴利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回扣返給政府官員。
《華爾街日報》:腐敗是否刺激了中國的經濟增長?
魏德安:腐敗遠遠沒有刺激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是借經濟的快速增長得以滋生。從根本上說,腐敗官員掠奪了改革所創(chuàng)造的部分利潤。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可能激勵他們支持經濟改革。但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化的政治動力并不來自官員對腐敗收入的欲望。
《華爾街日報》:但從長遠看,大多數專家認為腐敗會削弱中國經濟,你認為最壞的情況是什么呢?
魏德安:從長遠看,腐敗會傷害中國經濟,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有害影響。如果中國共產黨不能遏制腐敗,則可能開始破壞中國經濟狀況。
我不確定是否會發(fā)生最壞的情況。有關中國遍地腐敗的種種炒作常常忘記了一點,即雖然中國的腐敗程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嚴重,但它還不至于到我們或可稱之為“腐敗危機”的地步。
我的感覺是,如果腐敗不加以控制,它會開始拖累經濟增長率,尤其是在資產轉移規(guī)模下降和總體經濟增長率放緩的情況下。但腐敗這一個因素還不足以將經濟推入崩潰。